歡迎您光臨中國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CBOT大豆呼喚秋季高點
2007-04-25 來源:中國食品商務網(wǎng) 文字:[    ]

    打開CBOT大豆的長期歷史圖,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在4-6月和9-11月間會出現(xiàn)兩個明顯的波峰窗口,當大豆價格位于歷史的高價區(qū)時更是如此。自1977年至今的30年間當中,CBOT大豆價格曾出現(xiàn)過六次高峰,分別出現(xiàn)在1977年、1980年、1983年、1988年、1997年和2004年,這幾次的暴漲均推動CBOT大豆的價格沖高至1000美分/蒲式耳左右。

    這樣的價格波動模式的形成,與北半球大豆的生產(chǎn)是密切相關的。4-6月是北半球大豆的種植期,此時市場主要關注當年大豆的種植面積,而一旦種植面積被確定,那么炒作熱情即告衰退。而9-11月出現(xiàn)的價格高峰與大豆收獲的產(chǎn)量水平相關聯(lián),一旦產(chǎn)量被確定,那么受收獲壓力的影響,價格自高位回落。

    兩次高點互相牽制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目前大豆正位于第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之中,此時對價格影響最大的因素自然是今年大豆的種植面積。從CBOT的價格上看,遠期月份已經(jīng)上沖到了840美分/蒲式耳。在過去的30年當中,美豆價格基本圍繞500-900美分/蒲式耳波動,中軸為700美分/蒲式耳。目前價格確實位于CBOT大豆價格波動區(qū)域的上檔位置,價格位于高位,而且正處在敏感的時間窗口上。同時,這幾年南美大豆的增產(chǎn)作用也逐漸在大豆價格表現(xiàn)中呈現(xiàn)。那么,CBOT大豆是否已經(jīng)見頂,并從此走熊了呢?

    仔細觀察CBOT大豆的圖形,我們發(fā)現(xiàn)如下規(guī)律:在一個相對正常的年份中,4-6月或者9-11月的高點會在未來一到兩個產(chǎn)季當中對價格產(chǎn)生壓制作用。同時,這兩個時期的高峰會相互抑制,即如果4-6月間出現(xiàn)高峰,那么在本年度9-11月間就難以再次形成明顯的高峰。反之也是如此。道理很簡單,如果當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人們對未來大豆供應的保證就有了信心,這會減少人們對減產(chǎn)的擔心。同理,如果當年大豆收成很不錯,期初庫存很高,那么對于來年的供應的擔憂也會小一些。

    然而,所有具備殺傷力的行情均來自于預期之外的小概率事件。1988年和2004年兩次升越1000美分/蒲式耳的超級上漲行情均屬于此,即4-6月的高點和9-11月高點形成了連續(xù)的疊加。換句話說,當年的大豆生產(chǎn)不但種植面積減少,而且在生長過程中遇到了自然災害,出現(xiàn)了減產(chǎn)。

    自我調節(jié)機制被打破

    往年之所以兩個時間窗口的高峰會相互抑制,是價格對種植結構自然調整的結果。這種調整模式是,先是一個價格的高峰喚醒了大豆的產(chǎn)能,產(chǎn)能的增加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去消化,當結轉庫存下降到一定的水平時,然后是再一次的價格高峰來激發(fā)產(chǎn)能。但今年的情況與往年大不相同。

    首先不同的是,大豆種植面積的減少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比價偏低造成的結果,但從本質上說是旺盛的玉米需求強行“征用”了大豆的種植面積。換句話說,自去年9月開始的此一輪大豆的上漲乃是因大豆供需基本面之外的因素所導致。按照往年的規(guī)律,如此迅速的上漲應該引發(fā)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從而平衡大豆自身的平衡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抑制9-11月的價格高峰的出現(xiàn),但現(xiàn)在的情形則正好相反。

    其次,雖然目前我們無法判斷今年下半年的天氣,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對于今年大豆關鍵生長期天氣的炒作一定會如火如荼。因為,4-6月的高點并沒有“滋生”出太多的大豆種植面積,那么對于下產(chǎn)季對供應的擔憂將接踵而至。

    雖然前景無限,但4-6月高峰之后的價格回落速度將十分迅速。1988年和2004年春季高點之后的回落幅度和速度足可使那些即使是保守的投資者也清倉出局,因為春季的高點已經(jīng)使得價格上升到一定的水平。沒有回調,就沒有秋季高點的漲升空間。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