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光臨中國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2007中央房改新政將逆轉樓市
2007-04-16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文字:[    ]

  從目前的房價來看,不僅低收入者買不起,中高收入者實際上也很難買得起。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對全國500個城市、5.5萬戶家庭收入情況所作的統(tǒng)計調查,2004年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和高收入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642元、6024元、8166元、11051元和20102元,這些家庭就業(yè)者人均工薪收入分別為每月441元、729元、988元、1337元和2432元。即使以中高收入者的薪水來看,一個三口之家即使不吃不喝不穿,買一套價值50萬左右的商品房也需要20多年,遠遠高出世行認定的房價與收入比4-6的標準。

  事實上,國務院1998年發(fā)布的房改23號文,所設計的住房供應體系,就是城市80%以上的家庭由政府供應經濟適用房,而不是開發(fā)商供應高價商品房。這一房改設計充分考慮了我國國情。只是到了2003年,建設部出臺的18號文把經濟適用房由“住房供應主體”改成了“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導致房地產供應被開發(fā)商壟斷。

  我國1998年時的房改設計與新加坡的做法相仿。新加坡政府規(guī)定,占住戶總數3%的富人由開發(fā)商提供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讓金,入住后收取高額物業(yè)稅,而對占住戶總數80%的中低收入者提供由政府控制戶型和房價的房屋。同時,對占住戶總數8.5%的困難戶供應由政府補貼的60-70平方米的房屋,對占住戶總數8.5%的特困戶租給42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每月僅收十幾新元房租。新加坡設計的這種住房體系,很好地解決了國民的住房問題。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把住房保障交給市場,這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法律甚至把住房與教育、健康并列,賦予其“可抗辯居住權”,承諾政府將增加住房建設投入,基本實現人人有房住。 經過20多年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我國政府有實力承擔起住房保障責任,解決工薪階層的住房問題,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全體國民的敬業(yè)精神,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從這個角度來看,任玉嶺提出的政府為占居民人口70%-80%的工薪階層提供經濟適用房的建議,是具有可行性的。

  事實上,國務院1998年發(fā)布的房改23號文,所設計的住房供應體系,就是城市80%以上的家庭由政府供應經濟適用房,而不是開發(fā)商供應高價商品房。這一房改設計充分考慮了我國國情。只是到了2003年,建設部出臺的18號文把經濟適用房由“住房供應主體”改成了“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導致房地產供應被開發(fā)商壟斷。國務院參事室最近組成調研組奔赴全國各地,就房地產問題展開調研,調研成果將向總理匯報,為下一步的房地產政策提供參考。牽頭組織此事的全國政協(xié)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表示:“房價越來越高,與住房過分強調市場化,忽視社會保障功能有關!比珖䥇f(xié)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的建議,與1998年國務院23號文的思路基本相吻合,由政府作為住房的供應主體,確保公眾居者有其屋,只留下大約10%的商品房由開發(fā)商建造,如此,就能實現住房保障與住房市場化的同步進行,避免因開發(fā)商哄抬房價、追逐暴利,制造住房民生危機。片面強調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功能,忽視了對居民住房的保障功能。特別是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yè)提出來,使其居住功能弱化,創(chuàng)利和尋租的功能被強化”。由此,2007房改新政如果順利出臺,將逆轉整個樓市,但是預期的房地產市場將如何走向,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地產經濟效應及商品房改革引發(fā)的系列問題應將考問新政。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