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光臨中國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全球高糧價的成因及未來走勢
2008-06-10 來源:第一食品網 文字:[    ]

    “民以食為天!比欢,糧價的上漲和糧食供應的不足,卻使世界上不少國家的老百姓面臨著饑餓的威脅。全球糧價的上漲和糧食供應的緊張大約是從2006年秋天開始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基本農產品(000061行情,股吧)價格指數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而2008年前3個月又同比上升了53%。居高不下的糧價不僅加劇了各國因石油價格上漲而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而且在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引起了社會動蕩。世界銀行最近發(fā)表報告說,過去三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糧食價格急劇上漲已使全球8.62億人面臨饑餓的威脅,在不少國家和地區(qū)已經出現了騷亂。形勢最為嚴峻的是非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有3億人生活在日均消費1美元的貧困線以下,國際糧價的大幅攀升給該地區(qū)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嚴重影響。今年年初以來,國際糧價的持續(xù)上漲引發(fā)不少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非洲國家發(fā)生社會動蕩:喀麥隆、布基納法索、塞內加爾、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和南非等國家的一些大城市爆發(fā)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和騷亂,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與此同時,國際糧價上漲還使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形勢惡化,并在一些地區(qū)引發(fā)新的難民潮。

    如果說高油價和次貸危機主要打擊的是工業(yè)化國家和新興工業(yè)國的話,那么高糧價主要打擊的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fā)達國家?梢哉f,高油價、次貸危機和高糧價威脅了世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孕育著政治不穩(wěn)定和地區(qū)熱點沖突,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

    高糧價的成因

    高糧價的成因很復雜,大致有:第一,糧食供應不足。40年前由印度推動的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糧食增產潛力已經“后繼乏力”,而近年來的氣候變暖和氣候異常,使全球糧食供應偏緊。第二,糧食需求增加、儲備減少。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對動物蛋白和食用油消費需求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對糧食的需求。在過去的45年時間里,世界糧食消耗從每天230萬噸增加到了現在的每天560萬噸,增幅達149%。供應的不足和需求的旺盛,使全球的糧食儲備水平不斷下降。根據FAO的要求,世界糧食儲備的安全線應達到糧食消費水平的17%-18%。在2000年,世界的糧食儲備可以滿足全球111天的消費,到2007年,只能滿足全球54天的消費,遠遠低于FAO的安全儲備標準了。其結果,自然是推高糧價。第三,高油價和美元持續(xù)貶值刺激了生物燃料的生產,形成了汽車與人類“爭奪”糧食的局面。以美國為例,美國用于生產燃料酒精的糧食(主要是玉米)已從2006年的5400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8100萬噸,一年增加了50%。如果美國在建的62家燃料酒精廠都在2008年投入生產,那么今年美國生產燃料酒精將消耗1.14億噸玉米,約占2008年美國糧食總產量的28%或世界糧食總產量的5.4%!在歐盟,生物柴油的消費量在2005年是303萬噸,2007年猛增到690萬噸,2008年還要增加2/3,達到1154萬噸。第四,泰國、越南、印度、埃及、巴西等大米出口國已經限制大米出口,首先滿足本國需要,致使全球大米市場供應減少了1/3。小麥出口國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也在采取措施,暫停或減少小麥的出口。這種局面的出現加重了全球糧食市場的供求不平衡,刺激了糧食期貨市場的糧價投機。第五,發(fā)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糧食危機。美、歐的巨額農業(yè)補貼制度(每年約3000億美元)擠垮了發(fā)展中國家的許多小農,使不少發(fā)展中國家從糧食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國。相當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既無工業(yè)制成品可供出口,也無農產品可供出口,沒有出口收入,就沒有可用于進口糧食的外匯。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至今未就取消農業(yè)補貼達成協議,使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難以走出糧食短缺的困境。

    中國是穩(wěn)定因素

    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府和輿論界近來又出現了把國際糧價上漲歸咎于中國的奇談怪論。任何人,只要尊重事實,特別是尊重統(tǒng)計數據,都會發(fā)現,中國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從而,為維護世界糧價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從供給來看,2007年全球生產了20.75億噸糧食,而中國就生產了5.015億噸,約占全球產量的1/4。從2004到2007年,中國的糧食一直是增產的。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占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5%,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guī)定的17%-18%的安全警戒線,從而成為世界糧食供給中的穩(wěn)定性力量。其次,從需求來看,中國的糧食消費,一直保持著95%自給率。從消費增長的趨勢來看,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為每年0.5%,僅為世界人口增長率的一半。而中國人的動物蛋白消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會向歐美看齊,因此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不會大幅增加。據估計,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增加到15億人,如果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保持目前的水平,則只需每年增產糧食0.5%-0.7%就可以滿足那時的糧食需求,而這是可以做到的。以2008年第一季度為例,我國的小麥、玉米、稻谷和大豆價格分別上漲了8.7%、3.5%、8.9%和36.5%,而同期國際市場這4種產品價格分別上升了42.8%、120.9%、29.0%和80.8%。這有力地表明,中國是世界糧價的穩(wěn)定因素。當然,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對農業(yè),特別是對糧食問題掉以輕心。

    合作是惟一正確途徑

    5月29日,經合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巴黎發(fā)布的最新報告預測,世界農產品價格在未來十年內不會恢復至此前的低價。報告預測,2008至2017年間小麥、玉米和奶制品的價格會高漲40%至60%,牛肉和豬肉價格可能會上漲20%。形勢是嚴峻的。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6月3日在羅馬召開的“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上指出,到2030年,全球糧食產量必須提高50%才能滿足因人口增長等因素而不斷增加的需求。

    顯然,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需要全球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例如,要消除氣候變暖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就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而維持糧價穩(wěn)定需要遏制石油漲價和美元貶值更需要產油國、石油消費大國、主要金融大國在廣泛領域里的長期合作。又如,要減少生物燃料的生產與人爭糧的問題,就需要發(fā)達國家調整相應的產業(yè)政策并開發(fā)不依靠糧食來生產生物能源的技術。再如,要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小農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發(fā)達國家放棄巨額農業(yè)補貼政策,同時要向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業(yè)提供從資金到技術的一系列援助。

    潘基文在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上提出了應對全球糧價高漲、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若干對策:加大對窮國糧食援助、增加農業(yè)投資、取消農產品貿易壁壘、開發(fā)新一代農耕技術――發(fā)起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實現農業(yè)穩(wěn)步增產,同時實現農業(yè)耕作對環(huán)境影響的最小化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顯然,實施這些措施,需要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和通力合作。工業(yè)國家在7月召開的八國峰會將重點討論糧食危機的應對之策。

    糧食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盁o糧不穩(wěn)!痹8.62億人面臨饑餓的情況下,世界是無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維持和平與安寧的。解決糧食安全和糧價高漲問題的惟一正確的途徑,是實現世界各國――南北國家、南南國家――的合作共贏。

    作者:沈驥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是穩(wěn)定因素

    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府和輿論界近來又出現了把國際糧價上漲歸咎于中國的奇談怪論。任何人,只要尊重事實,特別是尊重統(tǒng)計數據,都會發(fā)現,中國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從而,為維護世界糧價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從供給來看,2007年全球生產了20.75億噸糧食,而中國就生產了5.015億噸,約占全球產量的1/4。從2004到2007年,中國的糧食一直是增產的。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占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5%,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guī)定的17%-18%的安全警戒線,從而成為世界糧食供給中的穩(wěn)定性力量。其次,從需求來看,中國的糧食消費,一直保持著95%自給率。從消費增長的趨勢來看,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為每年0.5%,僅為世界人口增長率的一半。而中國人的動物蛋白消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會向歐美看齊,因此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不會大幅增加。據估計,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增加到15億人,如果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保持目前的水平,則只需每年增產糧食0.5%-0.7%就可以滿足那時的糧食需求,而這是可以做到的。以2008年第一季度為例,我國的小麥、玉米、稻谷和大豆價格分別上漲了8.7%、3.5%、8.9%和36.5%,而同期國際市場這4種產品價格分別上升了42.8%、120.9%、29.0%和80.8%。這有力地表明,中國是世界糧價的穩(wěn)定因素。當然,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對農業(yè),特別是對糧食問題掉以輕心。

    合作是惟一正確途徑

    5月29日,經合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巴黎發(fā)布的最新報告預測,世界農產品價格在未來十年內不會恢復至此前的低價。報告預測,2008至2017年間小麥、玉米和奶制品的價格會高漲40%至60%,牛肉和豬肉價格可能會上漲20%。形勢是嚴峻的。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6月3日在羅馬召開的“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上指出,到2030年,全球糧食產量必須提高50%才能滿足因人口增長等因素而不斷增加的需求。

    顯然,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需要全球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例如,要消除氣候變暖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就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而維持糧價穩(wěn)定需要遏制石油漲價和美元貶值更需要產油國、石油消費大國、主要金融大國在廣泛領域里的長期合作。又如,要減少生物燃料的生產與人爭糧的問題,就需要發(fā)達國家調整相應的產業(yè)政策并開發(fā)不依靠糧食來生產生物能源的技術。再如,要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小農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發(fā)達國家放棄巨額農業(yè)補貼政策,同時要向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業(yè)提供從資金到技術的一系列援助。

    潘基文在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上提出了應對全球糧價高漲、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若干對策:加大對窮國糧食援助、增加農業(yè)投資、取消農產品貿易壁壘、開發(fā)新一代農耕技術――發(fā)起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實現農業(yè)穩(wěn)步增產,同時實現農業(yè)耕作對環(huán)境影響的最小化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顯然,實施這些措施,需要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和通力合作。工業(yè)國家在7月召開的八國峰會將重點討論糧食危機的應對之策。

    糧食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盁o糧不穩(wěn)!痹8.62億人面臨饑餓的情況下,世界是無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維持和平與安寧的。解決糧食安全和糧價高漲問題的惟一正確的途徑,是實現世界各國――南北國家、南南國家――的合作共贏。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