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合并可彌補上海汽車集團兩大短板
2007-09-22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文字:[
大 中 小 ]
上汽集團、南汽集團全面合作后,將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滬寧汽車集團。南汽集團從中獲得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但上汽集團能從中得到什么呢?
本報記者發(fā)現,合并后,上汽集團將有兩大收益———可以壯大自主品牌陣營、做大商用車版圖。
此前,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排名與汽車行業(yè)協會兩則銷售數據,折射出上汽集團的缺陷———合資企業(yè)強大、自主品牌弱小。
統(tǒng)計懸殊揭示上汽短板
據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OICA)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產量最大的汽車企業(yè)是長安汽車(產量達52.28 萬輛)、一汽、北汽、東風、奇瑞、哈飛則分以47.93 萬輛、37.36 萬輛、35.23 萬輛、30.72 萬輛、26.5 萬輛的產量位居第24位至28 位;上汽集團排在北汽、哈飛這些小弟弟之后,以17.8萬輛總產量排名34名。
這一結果令中國汽車業(yè)人士大跌眼鏡。因為按照中國最權威的汽車統(tǒng)計(中國汽車行業(yè)協會):以銷量論,上汽集團是中國汽車集團銷售冠軍。上汽集團2006 年整車銷售就超過134 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達91.5 萬輛,商用車銷量達42.9 萬輛。
在中國,年產量通常大于年銷量。因此,上汽集團的總產量也應該排在前列,而不是如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所言的34名。那么為什么兩家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
據了解,國內外對汽車企業(yè)產銷量的統(tǒng)計口徑不同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上汽集團下屬合資企業(yè)上海通用、上海大眾的產品品牌屬于外方,因此國際汽車協會將上海通用、上海大眾的產量分別納入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名下。即,國際汽車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僅顯示了上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汽車的產量,而非上汽集團旗下眾公司的實際總產量。
另一個無法掩蓋的事實是,長安汽車、一汽、北汽、東風的商用車業(yè)務量遠遠高于上汽集團,而其商用車多為自主品牌,因而上汽集團在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統(tǒng)計排名中落敗。
但如果上汽集團和南汽集團聯手,雙方若在自主品牌轎車———榮威、名爵上大有斬獲,則未來大有可能扭轉兩大統(tǒng)計數據懸殊的局面。
做大商用車可提高毛利
在自主品牌之外,上汽集團看中了南汽集團的另一塊———以南京依維柯為代表商用車。
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指出,我們正擬擴軍商用車。從國際慣例看,商用車的利潤率更穩(wěn)定。
記者發(fā)現,在2006年全球財富500強名單中,以商用車為主的雷諾汽車成為銷售凈利潤率冠軍,銷售凈利潤為6.9%;遠高于最有盈利能力的、以轎車業(yè)為主的日本豐田汽車集團,豐田汽車的銷售凈利潤率為6.86%。而且基本上商用車的盈利能力都比較強,以卡車著稱的德國曼汽車銷售凈利潤率高達6%;沃爾沃的銷售凈利潤為6.28%。
在中國商用車企業(yè)注意到轎車業(yè)的龐大市場并紛紛擴軍時,胡茂元帶領的上汽集團則將視線投向了商用車,這與上汽車集團的目標一致———努力成為一家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的汽車公司。
但上汽集團目前乘用車腿長、商用車腿短的毛病,不僅成為其未來抗衡世界汽車巨頭的障礙,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國內另兩大汽車集團———東風汽車集團與一汽集團。
以2007年上半年上汽集團銷量為例,其乘用車銷量達71.9萬輛、商用車銷量為5.1萬輛,商用車僅占總銷量的6%。
而據東風汽車集團透露,東風汽車集團的商用車與乘用車之比基本上在7:3。汽車工業(yè)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07年1至7月,東風汽車集團的乘用車銷量為43.57萬輛,商用車銷量為19.85萬輛。
“上汽集團的合資伙伴———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均很難填補上汽集團的商用車生產能力!蓖瑵髮W汽車學院教授上海同濟整車工程中心主任陳禮璠告訴上海證券報,“大眾汽車本身的商用車能力就不強,他沒有公共汽車和載貨車;通用汽車的商用車則多為巨型卡車,太過豪華且耗油量大,不適合中國國情。”
如果上汽集團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從頭開始做商用車,短期內很難追上東風汽車集團。運用收購手段、或者與國內汽車企業(yè)合作,擴大上汽集團商用車版圖則是最佳捷徑。
未來上汽集團、南汽集團合作后,上汽集團的商用車短板迅速得到彌補。以2007年上半年銷量為例,如果加總南汽集團、南汽集團所有的商用車、乘用車,則商用車的比重提升至11%。上汽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頁] [
返回頂部]